◆ 讀《周禮》「百工之事,皆聖人之作」語有感
「知者創物,巧者述之,守之世,謂之工。百工之事,皆聖人之作也。」 ——《周禮》〈冬官〉/〈考工記〉 「知者創物」,知者,即是智者。我們老祖宗說的「聖人」,必定也是智者。若以現代話來說,聖人是睿智的領袖人物,而聖人的作為,也必定是像古之神農氏、伏羲氏,像發現「牛頓定律」一般的劃時代的「創物」。 聖人之「創物」,似是生而知之,生而知「物之理」,用以制禮制度制器。制器,就是所謂的「百工」之事,一器一工,百器百工,舟之為舟,車之成車……「百」之數,是概括的說。聖人知道成物之理,明白事物的規律、法則,進而教示世人,供世人製器致用,是為「百工之事,皆聖人之作」。世人中的「巧者」,學而後知者,學而後知「物之理」的人,將「物之理」傳述世代,並加以改進、擴大應用,是為「工」。 以上的文字,勉強可以解釋的通。但是,既然這段話是被收入《周禮》這樣的重要經典,實在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,仔細体會深層的意義。 「述之、守之」,是強調「工」藝/技術要能夠世代傳承,以期永續。「百工之事,皆聖人之作」,是強調做為「聖人」應該要依據所在的時代的需要或困境而「創」制百工,以利民生。引申而用在現代的資本/工業社會國家上,就是說:一個好的領導者,特別是劃時代的領袖(或聖人),必有「創新産業」的睿智,能夠「開物成務」。而且,若是「聖人」,不會被個人恩怨所局限,必有遠見,所作所為更不會是為了個人名利得失,而是為了眾人的生計,將「利」給了當代人,留給後代人,利在千秋。 由於近代科技的昌明,現代人的努力,包括在教育方面,可以說在有意無意之間忽視了「聖人」之教,長期以來以培養、成就「巧者」為主。於是,不知不覺的以「巧者之教」代替「聖人之教」。所以,這個科技時代的頂尖人物,自然會是以「巧者」為尊。也因此之故,現代人一旦得了「巧者」的榮譽,特別是像諾貝爾獎等級的,很容易誤以為(自誤或人誤)是古之聖人一般。可惜的是,就像《周禮》這段話所說的,「巧者」和「聖人」 是有很大的差別的。 以「聖人」 之智成就「巧者」之事,易如翻掌,而「巧者」卻極少是「聖人」 。兩者之間的差別,一般人一時是無法看出來的。這很可能就是為什麼現代的民主選舉,即使標榜為現代、先進的政治制度,仍然難以實現咱們老祖先「選賢與能」,賢與能,兼得並有的理想。造成如此的理想落差的根本的原因是什麼?雖然這幾十年來我也常在「聖人之教」的大門外留...
留言
張貼留言